文化理想VS.現代生活座談第一場引言

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

陳福濱教授

       人造成文化,但是,文化反過來使人成「人」;文化一方面是人所創造,但是另一方面成為人之所以能生活的條件;為了滿足現實的需要,人必須思考、創造工具、樹立道德規範、建立典章制度等,亦即人必須創造與發展文化;而文化使人成「人」的影響,就是文化的「濡化」作用;文化的「濡化」作用,或是由於長輩的教導與示範,或是由於自我的耳濡目染自然成性,個人吸收文化中所有的思想、行為和感覺的內容與型式。而此「濡化」的功能可以說是文化之傳遞與維持,並同時它也導致文化的變遷。

       要知,文化建設須有遠大的理想作為指引,並能在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實踐;因此,不僅只在於追求俗世生命的意義,而更應尋回值得生命奉獻所應有的價值理想。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面向作討論:

 

一、 日常行為與生活

1. 食、衣、住、行:度簡樸的生活

2. 人際關係:鄰里、社區活動的參與

3. 關愛大地:親近自然、重視環保


二、 倫理教育與生活

1. 應重視儒家倫理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

   (1) 孝道文化:生生不息的繼起,構成存活綿延的生命倫理

   (2) 誠信文化:真實無妄、擇善固執、信實不欺

   (3) 忠恕之道:道德的自重、互助的服務、和諧的社會

   (4) 禮樂教化:生活秩序的建構與心靈感受的真情流露

2. 通過認同傳統倫理價值,以防止現代化過程中的弊端

    家庭結構的變化、市場經濟的競爭、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

3. 擴充人性中的公共性以建構合理的公共福利與公共政策

    肯定自由、強調平等,充分發揮自我:人權、經濟權、政治參與

 

三、 文化理想與現代生活應具的時代意義

1. 政治方面

2. 經濟方面

3. 社會方面

4. 環境方面

5. 信仰方面

 

陳福濱教授簡介:

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,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,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博士(哲學)曾任輔仁大學主任秘書、文學院院長,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主任,輔仁大學哲學系系主任、所長,輔仁大學推廣部主任,哲學與文化月刊社社長,中國哲學會秘書長,現任輔大哲學系教授。

 

 

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

苑舉正教授

       許多人認為,文化理想與現代生活往往是對立的。主要的原因是,文化理想依附在傳統之下,而現代生活則在科技的影響下成為反傳統的標誌。這個觀念使得許多人以為現代文化標榜進步,卻也隱含著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忽視。我想要在這裡清楚地說明,文化理想與現代生活之間不處於對立的狀態。剛好相反,我甚至認為,現代生活的豐富性、前瞻性以及方向性,必然來自對於文化理想的依附。

 

一、現代生活的豐富性

        如果以科技的發達做為現代生活的主要指標,那麼現代生活必然是充滿聲光化電與瞬息萬變的生活型態。可是,我們必須問,在明亮與轉變的外表下,現代生活就一定比較豐富嗎?我想,答案一定是否定的;為什麼呢?原因是,科技固然代表的是一種運用自然的便利生活,但豐富的人生則來自於幸福的感覺。生活的便利與幸福的感覺屬於完全不同的範疇。沒有人可以否認,我們對於科技的需要,但是也不會有人承認,科技可以滿足我們對於幸福的渴望。因此,依賴科技的現代生活,需要透過一種理想,來豐富它、滿足它。這種理想就是文化理想。

 

二、現代生活的前瞻性

       文化理想如何豐富我們的現代生活呢?答案就是在精神上超越現代生活中的物質慾望。我們都知道,物質慾望的滿足,應當伴隨著心靈智慧的成長。但事實上,許多人卻在滿足物質慾望的同時,忘卻了心靈的重要性。這是極為司空見慣的情形,而其發生的主要原因,來自於有許多人只重視眼前的慾望,卻不知道追求理想的情感,也是生活中至為關鍵的一部分。文化中的理想,就是一種前瞻的需求,同時也是豐富生活的要素。文化的理想,表徵了個人與生活周遭的一切之間的聯繫關係,而所有人,對於未來生活的規劃,端賴這一層關係的實現。也是因為這個理由,所以文化理想為現代生活扮演了前瞻規劃的角色,提供了未來生活的方向。

 

三、現代生活的方向性

        為什麼現代生活中必須要依靠文化理想才能夠有方向性呢?原因就在於,人不可能活在當下,而必須依靠結合過去、現在與未來三方面,才能夠看清楚未來。這三方面的結合,對於活在這個文化中的人,形成文化主體。這個主體不但讓人成為有豐富生命的人,也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。活在其中的所有個人,則透過與主體的結合,形成了個人的存在價值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所謂的現代生活,則必然是整體生活中的一個片段,而整體生活的投射,必然就是文化上的影響。

 

        從以上所述中,可以看得出來,文化理想與現代生活,不僅不是對立的概念,更是相輔相成的理解。沒有現代生活的文化理想,必然流於空虛與威權的舊傳統之中。然而,更為重要的是,在沒有文化理想中的現代生活裡,我們完全看不到生活中的深度,更遑論這種生活要如何豐富我們的人生。因此,能夠理想化的文化,有助於現代生活的開創。而同時現代化的生活,也必然能夠賦予文化新的生命與力量。

 

苑舉正教授簡介:

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,比利時(荷蘭語)魯汶大學哲學碩士、博士,曾任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、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、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、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、「國際邏輯、方法論及科學哲學協會臺灣分會」(LMPS TW)主席,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。

 

 

臺大哲學系

林明照教授

引言綱要

一、文化理想的意義

(一) 傳統脈絡中的文化理想

(二) 西化與國際化趨向下的文化理想

(三) 宗教向度與文化理想

 

二、文化理想與現代生活中的實踐

(一) 網路世界中文化理想的實踐

(二) 哲學思考與當代生活議題

(三) 教育體系中的哲學推廣

(四) 哲學在民間的推廣—基金會

 

三、反思與討論

一、傳統文化理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價值及侷限為何?在現代生活的實踐中具備哪些困難?如何因應、轉化與突破?

二、如何透過網路社群來推廣哲學思維甚或中國哲學的理論與精神?

三、學術界如何與民間企業、媒體、文創基金會等合作,讓文化理想透過與產業結合,在現代生活中發揮實際影響力。

四、人文或哲學啟發,如何更積極地在教育體系中落實?

 

林明照教授簡介:

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,曾任國科會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、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短期訪問研究、北京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、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短期訪問研究、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,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。